线上,教师们系统研读国学经典,聆听专家解读、交流学习心得;线下,教师们踊跃参与主题研讨,开展实地研学,并将所学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实践……2021年以来,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以组织开展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书班为抓手,持续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争做“四有”好老师,努力成为“大先生”,读书班已成功举办4期,300余名教师积极参与并从中受益。
初心: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路
师者,用爱心、知识、智慧点亮学生心灵,其职业特殊性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大先生”“教育家精神”等殷切期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必须站在“两个大计”的政治高度上予以贯彻落实,在教育战线已形成高度共识。然而,这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认识、学习教育、责任落实、制度建设等多方面,需要高校直面问题,找到抓手,寻求突破。
近年来,北京交通大学党委把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与其他各项办学治校具体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谋划、狠抓落实。2017年,学校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逐步健全校院两级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陆续推出“师德建设月”、教师志愿者服务团、海外归国青年教师国情研修、全校教师共上一堂师德课等系统活动。其中,在教师中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书班,是该校深化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品牌工程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先生,这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中华文明传播的需要,也是我们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涵养高尚师德的需要,更是教师提升自身修养和思想品格的需要。这就是我们举办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书班的初心。”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文海涛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蕴含着我们共同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学习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教师涵养高尚师德,也有助于教师形成对人、对事、对家庭、对社会的良好心态,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和志气,同时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深藏的历史人物、事件、处事为人之道也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探索:精心打造教师受益的品牌工程
2021年9月17日,北京交通大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书班首次开班。由党委教师工作部牵头组织,共开设四次课程,以主题讲座、经典导读和实践教育等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师师德培训体系。第一期参培200多名教师来自各学院和机关部处。
得知学校要办教师中华传统文化读书班,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勇第一时间报名,并连续三年从未缺席。“我在中科院读书就有这样的想法,学工科的人千万别只钻专业,不能做‘有知识、没文化’的人。希望有机会多学习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他表示,真正让自己坚持三年持续学习的原因,是读书班精心细致的组织和周到的安排。“名师导读深入浅出,百日计划循序渐进,班级研读充分交流,这让我们可以每天仅用15-30分钟,保证学习的可持续性和系统性。”
读书班定期邀请名师授课。2021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经典研究中心主任于建福、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孔德立、北京交通大学文化教育中心主任鲁竹分别作从经师与人师——由至圣先师孔子说起,孟子的教育之道和从《郑风·青青子衿》谈《诗经》的文化阐释等主题讲座,让老师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源远流长。
课程安排化零为整、循序渐进。2022年开始,读书班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课题组组织为期一百天的“教师中华经典百日研读活动”,系统研读《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大学》及《礼记·学记》等儒家经典,按照百日研读计划组织教师每日诵读经典,坚持经典学习与学思感悟相结合,专家引领与自学体悟相结合,还通过专家导学、先学分享、主题研讨、交流心得等方式,充分让参加学习的老师们交流互动,深入思考。
2023年,在过去两年组织工作的经验基础上,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书班活动持续深入,分别于春分日启动论语二班和小满日启动了孟子一班。并在教师工作部微信公众号新增“典藏诗语”栏目,每周四定期推送教师对经典语句的心得感想。2023年10月举办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地研学,组织来自16个不同单位的近40名教师赴中国教师博物馆、孔子博物馆、孔庙、孟庙孟府等地开展实践教学。
三年来,读书班共组织教师聆听专家讲座34场,先学分享31场,主题研讨27场,学员发表心得近2500篇。参与读书班的教师纷纷表示,在紧张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有这么系统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非常难得,不仅真切感受到“天地君亲师”中从古至今教师的崇高地位,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对教师职业的荣誉感和敬畏感,对自身成长和工作提升也有极大的促进。
成长:由内而发言传身教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力量。走进《论语》,才能走近先圣,感受修身修德的真谛。”作为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期读书班的导学专家,北京交通大学文化教育中心副教授宋颖以《论语》为基础,介绍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等价值思想。宋颖已在交大从教14年,曾给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古代诗歌鉴赏》《古代小说鉴赏》等多门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但谈及给读书班教师授课时,她仍然印象“十分深刻”。“参与的老师都非常好学,不少老师搜集了不同版本的《论语》诠释。他们对于《论语》很多内容都有自己的理解,研讨过程中,甚至“已经上升到了学术的专业层面”。
对体育部副教授、羽毛球教师杨杨来说,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书班不仅弥补了自身短板、提升了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将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到了课堂上。有次在课上,看到部分学生在为其他同学送球时表现得比较消极甚至有些敷衍。“我就突然想起在读书班读《论语》时学到的一句话,‘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杨杨称,“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这也让我更加笃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力量。”
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夏胜利谈到从读书班中获得的四点思考:第一是修身;第二是学,自己怎么学;第三是教,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把所学运用到教书育人中;第四是文化的传承,要把自己放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源流中去传播、影响更多的人。“当过六届班主任,曾遇到过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从学习国学中获得的力量让我在面对问题时更从容”
作为马克思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王晨的主讲课程是《思想道德与法治》,“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参加读书班学习能够不断修身正己,淬炼自身师风师德。”此外,参加读书班后,王晨几乎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都带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在给学生讲改革创新精神时,使用商鞅、王安石等中国古代著名改革家的案例;在讲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引用《尚书》中的“协和万邦”、《礼记》里的“天下为公”;在讲“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这一章节时,选用先秦时期著名的“义利之辨”。“大家课堂上的反馈都不错,”王晨称,“我想,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就有着丰厚滋养。这对于增强学生创新创造的责任感,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和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何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力,涵养高尚师德师风,北京交通大学用三年多时间逐步丰富“读书班”内涵。未来,学校将不断总结前面的有益经验,在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形式、扩大覆盖面以及提升学习实效上不断探索,持续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助力广大教师成为“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