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经验”是基层治理的宝贵经验,也是一座校园综治的“富矿”。中国人民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和“大安全”的平安校园综治理念,持续完善“学校党委统筹协调、各基层单位履行主体责任、师生员工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全校上下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一是党委高度重视,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审议安全稳定相关议题,学校主要领导在重要时间节点前后定期召开安全稳定工作会,并带队进行校园安全检查。在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到学校考察调研等重大活动期间建立周调度、日调度机制,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专题研判突出风险和隐患,全面推进维护安全稳定各项措施。二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督查考核。学校各类安全稳定工作领导机构各司其职,有序开展综合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初步建立了“凡管五问”等督导问效、考核问责常态化机制。三是拓展校地警合作机制,增强风险研判和应急处置能力。严格履行《中国人民大学国内合作工作管理细则》校地合作事项审批流程,人大警务工作站投入运行,“情报共享、形势共商、问题共处”的校地警协同机制有效运转。
全校安全稳定工作会议
加强阵地管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
一是统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建立学校党委、学院党组织、基层教学组织三级联动机制把关和督导课堂阵地,通过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形势与政策”课专项行动吸纳专家学者、党的二十大代表、知名校友走进思政课堂,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二是强化舆情监管与风险研判,主动抢占网络意识形态阵地。重要节点开展全天候全时段全领域舆情监测,密切关注、主动调查师生思想动向,分析研判潜在风险,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研究,通过培训、排查、“一对一”约谈督导二级单位加强网络和信息系统管理。三是校领导点对点联系,强化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政治引领。学校党委定期听取工作汇报,主要领导与新当选的“两会”主席团成员集体谈话,校领导均“一对一”联系学生社团,为学生社团配备业务导师与思政导师,思想引领、注册登记、活动管理、社团建设等均由党组织把关。
学校党委同新当选的团委委员及“两会”主席团成员集体谈话
加强思想引导,筑牢政治安全防线
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制定出台关于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实施办法,健全逐级逐项审核和多部门联合审查工作机制,加强各级党组织在人才引进、岗位聘任、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导师遴选、课程申报等环节全流程把关。二是筑牢校园传教渗透抵御防线,完善邪教防范和处置机制。成立学校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好学校宗教理论与政策研究“高端智库”的优势。三是创新安全教育体系,打造“平安人大”新品牌。将国家安全教育与通识培养、专业教育结合,开设《国家安全概论》《信息安全》《食品安全与管理》等课程。根据新生特点,创设“七个一”安全教育系列活动,即听一节专家安全讲座、上一堂安全教育课、实操一次灭火器、体验一回逃生帐篷、看一场反诈主题电影、送一张反诈提示图、办一场游园会。推出“共建共享·畅行校园”交通引导员志愿服务项目,让师生在引导自行车规范停放中共建美好校园、提高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系列活动
加强思想引导,筑牢政治安全防线
一是完善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不断提升校园综治能力。以“全面覆盖”为导向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安全生产“百日行动”,通过明确措施要求、严格场地管理、强化安全教育、加强督导检查确保三校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高层建筑重大火灾风险专项整治,持续开展交通安全专项整顿,优化校园“慢行交通”系统。以“全天候应急”为目标划分20个中小网格,校园巡逻队员、微型消防站队员实现3分钟到达校园所有区域的工作目标。二是“数智”赋能创安,提升安全供给能力。推进安防监控“扫盲”项目,持续补全校园公共区域的视频监控盲区;继续迭代人员进出校预约系统,基本形成“分类管理、分级相应、责任清晰、收放裕如”的校门管控动态机制;健全“日+周”数据工作报送调度机制、案(事)件管理系统,为精准服务师生提供“数智”支持。三是统筹“五个强化”,创新开展普法宣传。积极构建宿舍、课堂、校园、网络、社会多维互动的法治宣传体系,率先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设民法典通识课程,举办政法实务大讲堂、大法官讲坛、大检察官讲坛等活动,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四是落实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学校党委常委会议题均要求相关单位开展风险评估,重大专项活动、党代会等重大事件均实行风险评估。系统处理、分类处置信访事项中带有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特别是有关政策性的问题,明确责任人对本单位相关信访事件进行全流程跟踪处理,把矛盾纠纷在萌芽状态查清缘由、及时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