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需求,坚持“党建+社区”的工作理念,将党建工作全面内化到社区教育管理中,持续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
一是打造思政教育“加油站”。校(院)成立党委书记为组长,副校(院)长为副组长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领导小组,将党建力量全面下沉社区一线。校(院)291个教职工党支部均进驻学生社区与学生党支部结对,广泛开展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活动;“红星”宣讲团走进社区,实现思政教育全覆盖;“红色读书会”等品牌活动进宿舍,打造学生党建前沿阵地。为实现学生社区育人功能最大化,将校(院)特色党员学习教育平台—“红色书包”与社区建设深度融合,借助集体学习资料包、红色VR全景学习眼镜、角色扮演体验包、学习素拓包等四大模块及15个延伸平台,将党的二十大报告、红色场馆展览等学习资源带入学生社区,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学生社区真正打造成思政教育“加油站”。
二是打造管理服务“守望塔”。校(院)建有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校(院)学生处、团委等各学团科室入驻办公,常态化开展学生日常管理服务。校(院)机关相关部门根据学生需求在服务大厅设立党员先锋岗,为学生提供政策宣传、信息服务、业务咨询等,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在服务中心负一层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中心”,下设教育管理育人中心、职业生涯服务育人中心、“彩虹”资助育人中心、国防教育与征兵工作中心、易班网络思政育人中心、“北辰星”大学生社区党员工作站、辅导员专项团队工作室等机构,同时建有党团活动中心、“一站式”社区党员之家、“微党课”社区学堂、党员“悦读书吧”等空间场所,在开展师生党支部共联共建活动基础上,提升服务保障,形成“有问题问党员、有困难找党员、干工作看党员”的良好氛围,让广大同学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度”。
三是打造社区文化“新阵地”。以校(院)党委提出的“用优秀齐鲁文化涵养齐鲁工大”的校园文化发展理念为基本内涵,以工大校训“明德励志,崇实尚能”体现的“德”“能”培养为根本内容,紧紧围绕校(院)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社区文化提升计划。将1-19号学生公寓命名为“齐风园”,以能力养成为主题;将20-29号学生公寓命名为“鲁韵园”,以品德培养为主题。在两大园区公寓外选址改建齐风广场和鲁韵广场,作为学生学习、交流、娱乐、休闲及文化活动场所。在公寓门厅走廊安装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优秀传统文化、文明行为养成、校园文化等内容为主题的宣传展板,打造社区“行走的课堂”,结合“书香传递,润泽心灵”读书会、宿舍舍徽设计大赛等公寓文化艺术节活动,持续提升社区文化浸润效能。
四是打造智能社区“新服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与学校网络中心共同建设线上“一站式”网络平台,打造了20余个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网络事务模块,精准对接学生需求,实现业务办理便捷化、高效化。“一站式”警务中心打造“星系”警卫室,设置了济南e警通自助服务设备,13类145项业务实现扫码掌上办理,不用出校尽享便捷。师生服务中心开设“一网通”综合报修平台,涉及医、食、住、行等方面,实现了一键报修,接诉即办,在线追踪,在线评价,时时监督。截至目前,一网通线上报修6500余起,服务满意率达97.3%,回访率100%。建成智慧公寓系统,形成了覆盖3万余人的智慧公寓网络,日处理公寓考勤纪录12000余条,网上办理公寓调整信息1000余条,极大提高了公寓智能化管理水平,为校(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带来智慧元素。
五是打造育人网络“连心桥”。依托社区12个“一站式”工作分站,实现党建赋能,将领导干部、思政教师、专业团队、学业导师、学工队伍常态化下沉到社区一线,通过开展“周四下午茶”“匠心讲坛”“团山梨园”剧团红色党史剧展演、社区红色剧本杀等活动,加强师生沟通交流,搭建“育人桥”;通过举办“荟风大讲堂”“工大新青年”先优学生宣讲等,树立学习标杆,搭建“争先桥”;通过开展“沐光而行,向阳而生”主题活动,强化资助育人功能,搭建“资助桥”;通过心理咨询室开展8次心理教师培训,接待心理咨询210余人次,搭建“心理桥”;通过科创竞赛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教育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科研精神,搭建“启智桥”;通过“校友论坛”、毕业生事迹分享会等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学校认同感,搭建“校友桥”。通过整合资源,多措并举,最终实现育人网络“连心桥”。
下一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将根据教育部思政司提出的建设总体思路,进一步巩固“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基础,完善党员网格化管理体系,推动学生社区教育培养模式、管理服务体制、协同育人体系、支撑保障机制改革,通过工作实践与探索,及时发掘与凝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典型经验及建设机制、路径。